1、尊敬的各位评委,各位老师,我能的感到课堂在悄然发生变化。
2、注意不掉字,不换字,不到字,不多字,引导学生注意读出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的节奏。
3、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,引导学生自学、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。
4、能力目标: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理解课文内容;通过读一读、译一译、品一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。
5、注释1: 水陆草木之花,可爱者甚蕃。
6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,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,对领悟作者感情,品味文章语言,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7、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。
8、其中①和②置于“信息资源库”中,并附答案,分别供学生课前预习自查和课后知识延伸、能力迁移训练之用。
9、自我总结,共同提升让学生进行总结反思:我的学习收获是什么?我的疑难问题是什么?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率,又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10、拓展延伸,创造训练。
11、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,引导学生自学、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。
12、教师明确:作者寥寥数语不但写出了莲不群的花貌,更突出了它卓然的花品。
13、计算机自动完成判断、批改、评价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,学生须全部答对才能进入下一关。
14、“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” :志洁行廉,美名传扬。
15、这样,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,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了重点部分重点讲解。
16、诵读感知、解读标题题解: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、记述事物,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,偏重于议论,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。
17、作者怎样描写莲花的形象?再读课文,理清思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;指两名学生读生点评;齐读接着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,并进行板书。
18、指导学生小组学习,讨论解决预习时的疑问,将课文分成几个板块,读作者,读文本,译字词,译句子,品内容,品特色,品主旨,每个小组将以上内容进行讨论交流,准备精彩展示。
19、学生抓住了“文脉”,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。
20、【爱莲说 说课稿】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,体会作者的感情。
21、学生还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请教中外名师,也可在家继续他的网上学习与探究,在家如同在校。
22、说教学目标 了解“说”的文体。
23、通过这样的导入,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极大兴趣。
24、意图:让学生动笔加深理解:板书设计:爱 莲 说周敦颐 托物 言志 菊 ——— 隐逸者知识与技能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,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及鉴赏能力。
25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所以在整个课堂上,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,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,翻译,品味课文,后上台讲解。
26、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《爱莲说》中的哪一句,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。
27、学法引导我采用创设情境,自主合作,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;理论与实际相联系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,使本课教学达到好果。
28、听课文录音,正音正字,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。
29、说板书设计这堂课的板书设计,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,直观简洁,结构清晰,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。
30、他为人清廉方正,傲岸不阿,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。
31、学习本文托物言志,正衬反衬的写法。
32、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,有意识地在积累、感悟和运用中,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。
33、第三轮:用心读,读出感受。
34、其次,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。
35、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,文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,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有所不利,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。
36、引导学生分析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,明确作者对菊和牡丹的不同态度,并与作者爱莲作比较,明白作者写此文的意图。
37、学生做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时,计算机会根据学生输入的答案,给出不同的提示信息,亲切而友好地帮助学生逐级过关,体现了人机协作的优势。
38、学习作者不慕名利、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,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,则为难点。
39、理解作者的思想,领会文章的寓意。
40、随堂练笔:仿本文特色你喜欢什么花?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?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,写一篇左右的短文。
41、精彩展示,变生为师这是高课堂的精髓,也是学生期待的环节,因为这时候他们是课堂的主人,是老师,是学者,是演员,是评委。
42、过程与方法:通过诵读,品味关键词语,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,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;增加鉴赏古文的能力。
43、由此,确立了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:、积累优美的语言;、品析重点语句;、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,积累文言精品;、通过对莲不慕名利、洁身自好、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,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44、指导朗读:第一轮:初读,读准音,把握基调。
45、我及时规范学生讲解行为,激励弱胜上阵。
46、第二轮:再读,读出轻重快慢。
47、由于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,使学生掌握了本文第一段“莲”的形象;第二段用菊和牡丹作陪衬。